7.项目研报发布

📢 投研手册共建招募中 我们正在组团打造一份超实用、还不无聊的研究手册📘

📩 发邮件到:zey9991@gmail.com 邮件标题写:【投研手册协作申请】+ 你的名字

✍️ 内容包括:想参与的方向、过往经验和每周可投入时间

🧠 你会收获什么?新朋友、写作技巧、项目视角、署名机会,还有可能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!

在 Web3 世界,资讯飞速更迭、项目眼花缭乱,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反而稀缺。写研报,不仅是一种输出,更是加深理解、锤炼认知的过程。

你越是写得深刻,理解就越扎实;你越能表达清晰,就越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可。

从默默无闻的学习者,到进入一线机构的分析师,真正拉开差距的,往往是持续写作与复盘的能力。

🌀 投研技能的“增长飞轮”

✅ 为什么要多写?

写研报不是为了“交差”,而是为了构建一条持续学习—实践—反馈—升级的成长飞轮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方法论、视角与风格。

写作前:广读 + 深学

  • 广读优质研报 选择高质量范例,学习它们的框架、语言、逻辑、数据呈现方式。可以从研究机构、基金会、知名研究员作品中学习。

  • 补足学科视角 优秀的分析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底座,尤其在 Web3行业 中,不同背景的融合尤为关键,比如:

    • 经济学、金融学(如金融工程、投资学、公司金融等)

    • 工商管理(如商业模式分析、行业定位)

    • 计算机科学 / 区块链工程(如智能合约结构、共识机制、安全审计)

    • 数据科学(用于链上数据分析、指标可视化)

写作后:发布 + 反馈

  • 公开发表 发表在公众号、社区平台、研究平台等是让你的观点被看见的第一步。

  • 接受反馈、持续改进 不要怕犯错。优秀的分析师都是在错误和反馈中不断修炼的。你可以发给朋友、学长、导师或研究社群,请他们点评。

  • 构建个人内容资产 当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(比如 3-5 篇具有深度的研报),你就拥有了一份能打动机构的投研作品集(Writing Portfolio)。

写得好,会发生什么?

  • 参与开源/公益投研项目 例如:

    • 武汉大学 Web3 俱乐部投研部门

    • Gryphsis Academy

  • 进入行业一线实习或任职 如:

    • Binance Labs、HashKey Capital、水滴资本、SNZ Capital

    • PANews、ForesightNews、深潮、金色财经等内容生态

    • DeFi 项目方研究岗(如 DODO、Pendle、Morpho、Connext、Synthetix)

  • 获得行业曝光、建立人脉网络 优质内容在推特等平台传播后,常有猎头、研究员、项目方、广告赞助商直接 reach out。

持续写作是进入 Web3 投研核心圈的最短路径。 它能让你摆脱被动接收信息的“信息奴役状态”,成为一个有输出、有主张、有判断力的思考者。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写得完美,但你需要现在就开始,从无到有,先有后优。

📚 研报发布的平台选择

你已经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研报,但接下来的问题是:它应该发到哪里?不同的平台各有受众、功能与门槛,选择合适的发布阵地,是让研报“出圈”的关键一步。

以下是目前主流的 Web2 / Web3 研报发布平台全景图,包括优缺点对比和适合人群建议:

📰 区块链新闻媒体(如金色财经、深潮、PANews)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拥有庞大的读者群,内容一旦发布,有机会获得业内媒体曝光

    • 有的媒体有“研报专栏”,适合团队或创作者持续投稿、建立品牌

  • 缺点

    • 投稿流程较复杂,需要申请专栏,对初学者和新作者不太友好

  • 适合人群:已有一定写作经验、希望打造专业品牌的团队或研究员

📲 微信公众号

  • 优点

    • 个人订阅号注册免费,操作简便;

    • 华语 Web3 社群中传播能力强,适合建立中文内容影响力;

    • 图文排版功能丰富,可用于打造专业研报、图文教程等;

    • 支持原创标识、留言评论、关键词回复等功能,利于内容运营;

    • 可结合视频号、小程序、企业微信形成生态闭环;

  • 缺点

    • 一个身份证只能注册一个订阅号,无法灵活管理多个身份或品牌;

    • 内容传播局限于微信生态,对海外用户支持不佳,无法原生邮件订阅;

    • 对于团队运营而言,权限分配较粗糙(除非转为服务号或企业号);

  • 适合人群:中文内容创作者、希望深耕华语社群或打造个人/机构品牌的作者;

🐦 X(原 Twitter)

  • 优点

    • 社交链最强的 Web3 信息传播阵地

    • 可以直接与读者、项目方互动,支持转发、引用、社区扩散

  • 缺点

    • 字数限制严重(不付费仅 280 字),需拆成 Thread 发布

    • 推文易被信息流淹没,阅读体验和留存能力弱

    • 需要 X Premium+(每月 $40 或年付 $395)解锁更多功能

  • 适合人群:希望快速传播观点、积累关注度的独立创作者、研究员

image-20250716091721824

📝 Medium

  • 优点

    • 内容展示美观,默认字体与排版极佳

    • 海外开发者与投资人常用,适合英文内容发布

    • 可通过镜像方式导入至 Mirror 等平台

  • 缺点

    • SEO 表现一般,不利于中文社区传播

    • 部分功能需付费订阅,国内访问需翻墙

  • 适合人群:希望以英文研报拓展海外社交圈的写作者

🔍 Mirror(Web3 创作者平台)

  • 优点

    • 钱包登录,天然适配 Web3 身份

    • 支持将文章铸造成 NFT,被读者 mint 后作者可获得收益

    • 可导入 Medium、Substack、Notion 等内容

    • 支持邮箱订阅,构建读者社群

  • 缺点

    • 平台推荐机制有限,冷启动期较长

    • 非项目方或大 V 内容不易被主动发现

  • 适合人群:Web3 创作者、DAO 研究员、NFT 项目参与者

📬 Substack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支持邮件订阅分发,培养长期读者群

    • 可设置免费/付费内容,建立付费社区(例如 DeFi Alpha 等)

    • 有仪表盘功能,可查看订阅数、打开率等数据

  • 缺点

    • 社交扩散能力一般,主要适合维护核心粉丝

    • 若未主动宣传,初始增长较慢

  • 适合人群:希望构建长期订阅型内容品牌的创作者

🧱 Notion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无需代码,即可创作出精致网页,适合个人作品集

    • 强大协作能力,适合团队撰写、动态更新

  • 缺点

    • 免费版块数量有限,频繁写作需付费升级(至少$12/月或$100/年)

    • SEO 与发现能力较弱,更适合作为“展示页”而非传播渠道

  • 适合人群:搭建作品集主页、与团队协同创作、展示公开资料

  • 缺点:对于独立创作者而言需要付费才能获得无限的写作“区块”(block),每月付费12美金,整年购买优惠折算为每月10美金

image-20250716091519090

💾 Github

  • 优点

    • 免费、开源,适合长期保存与版本控制

    • 可配合 GitBook / Vercel 打造成“研报站点”

  • 缺点

    • 入门门槛高,需掌握基础 Git 操作或借助客户端工具

    • 写作体验不如专门编辑器友好

  • 适合人群:偏技术背景、注重公开版本控制的研究员或开发者

📘 GitBook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提供开箱即用的网站模板,界面专业、排版清晰

    • 可与 Github 同步更新,支持多人协作

    • 有免费版本,适合初期试水

  • 缺点

    • 免费方案不支持复杂权限设置或主题自定义

    • 页面风格较为统一,不适合个性化品牌表达

  • 适合人群:希望构建专业资料库、白皮书站点、课程内容集的团队或机构

https://www.gitbook.com/pricing

🌐 自建网站

  • 优点

    • 可自定义域名、风格、交互,打造完整品牌站点

    • 可绑定邮箱、订阅系统、博客系统,实现最大自由度

  • 缺点

    • 构建成本高(如建站工具、服务器费用、维护人力)

    • 技术要求高,不适合初学者独立完成

  • 适合人群:内容成熟、品牌意识强的 DAO、研究机构或团队

📌 平台选择建议总结

平台
社交传播 ⭐️
上手时间成本 🕒
经济成本 💰
推荐场景

新闻媒体

⭐️⭐️⭐️⭐️⭐️

🕒🕒🕒🕒

💰💰

高质量内容投稿,提升专业曝光和行业影响力

微信公众号

⭐️⭐️⭐️⭐️

🕒🕒

💰

深耕中文读者群、个人或机构内容品牌建设

X/Twitter

⭐️⭐️⭐️⭐️

🕒

💰💰💰

快速发布与传播,适合日常更新和互动引流

Medium

⭐️

🕒

💰

英文内容发布,面向海外受众

Mirror

⭐️

🕒

💰

Web3 原生平台,支持 NFT 化和钱包订阅

Substack

⭐️

🕒🕒

💰

长期内容写作、邮件订阅运营

Notion

⭐️

🕒🕒

💰💰

团队协作知识库、个人作品集

Github

⭐️

🕒🕒🕒

💰

技术型内容托管、版本控制、开源协作

Gitbook

⭐️⭐️

🕒🕒🕒

💰

专业文档发布、Web3 教程、课程内容管理

自建网站

⭐️⭐️⭐️

🕒🕒🕒🕒🕒

💰💰💰💰💰

品牌平台搭建,适合项目方、研究机构发布官网内容

📖 善用多平台发布策略

对于新创作者而言,合理利用多个平台同步发布内容,是提升曝光度、扩大影响力和积累忠实粉丝的有效方式。不同平台各具优势,科学搭配能够兼顾内容的长期积累与即时传播效果,实现“深度+广度”的双赢。

推荐组合思路

  • 核心内容发布平台(作品集承载)

    • Medium、Mirror、微信公众号、Substack、Gitbook 等,这些平台便于保存和管理内容,支持长期运营和深度阅读,是打造专业形象和内容沉淀的理想选择。

  • 社交传播渠道

    • 微信公众号专注于华语圈内容推广,连接本地和中文社区。

    • X/Twitter 则面向国际用户,适合快速发布、互动交流及引流。

    • 区块链新闻媒体(如深潮、金色财经)则面向行业专业人士,助力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曝光度。

  • 内容导流策略

    • 在社交媒体发布时,附带核心内容平台的链接,确保粉丝流量集中,便于数据跟踪和后续运营;

    • 通过多渠道同步宣传,提升作品覆盖率和阅读转化率。

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考虑

  • 初期创作者应优先选择经济成本低、门槛较低的平台,如微信公众号、Mirror、Gitbook 结合免费社交平台 X/Twitter 发布内容,平衡传播效果和投入产出比。

  • 随着影响力和内容产出规模的增长,可考虑申请新闻媒体专栏或开通平台付费服务,进一步打造专业品牌形象,提升内容影响力和变现可能。

重要注意事项

  • 避免一稿多投:同一篇文章同时投给多个新闻媒体或付费平台存在版权和道德风险,容易引发争议,可能影响个人或团队声誉;

  • 原创保护意识:每个平台的版权政策不同,发布时应明确原创声明,避免侵权纠纷;

  • 针对不同受众做适当调整:不同平台的用户习惯和内容偏好不同,适当调整文章标题、结构、语言风格,有助于提升阅读体验和传播效果。

通过科学搭配多平台组合,创作者不仅能提升作品的可见度和影响力,还能逐步积累专业口碑,形成持续的内容增长闭环,实现个人或团队的长期品牌建设和价值释放。

本课总结

从无到有,先有后优

在快速发展的 Web3 生态中,信息爆炸与项目泛滥使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尤为珍贵。撰写研报不仅仅是输出文字,更是锤炼认知、深化理解的关键过程。

越深刻的写作,越扎实的理解;越清晰的表达,越赢得信任与认可。

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习者,到能胜任一线机构分析师的专业人才,真正的差距往往在于持续写作与复盘的习惯与能力

本课围绕投研写作的“增长飞轮”,强调了:

  • 广泛且深入的阅读,打牢知识基础与多维视角;

  • 通过写作实践,构建属于自己的分析框架与表达风格;

  • 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,实现内容的最大化传播与影响力积累;

  • 主动接受反馈,持续优化,形成良性循环。

此外,我们详细介绍了主流 Web2 与 Web3 研报发布平台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,帮助你科学搭配多平台策略,实现内容的“深度沉淀 + 广度传播”。

投研写作是你进入 Web3 投资研究核心圈的必经之路。它不仅帮助你摆脱被动接收信息的“信息奴隶”状态,更让你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清晰判断的内容创造者。

课后思考

  1. 多平台运营思考 回顾你曾发布或阅读过的 Web3 项目研报,思考以下问题:

  • 你觉得同时使用多个发布平台有哪些优势和挑战?

  • 如何平衡内容的原创性和“一稿多投”带来的传播效率?

  • 在你的经验或观察中,哪些平台组合效果最好?为何?

  1. 内容保存与反馈机制 研报发布后,数据跟踪与反馈尤为关键,请思考:

  • 你如何管理和保存自己的研报作品集?使用了哪些工具或平台?

  • 你通过哪些方式获取读者反馈?反馈对你后续写作有哪些具体帮助?

  • 如果遇到内容传播受限或反馈较少的情况,你会采取哪些改进措施?

参考文献

内容声明

  1. AI 协助声明 本书部分内容由人工智能工具(如 ChatGPT)协助整理和润色,具体包括:内容草拟、语言优化、结构调整等。所有输出均经作者人工审校,力求表达准确、逻辑清晰。 若您对 AI 参与创作有所顾虑,建议谨慎阅读与参考。

  2. 署名与许可协议 除特别说明外,本书由 Peyton 撰写,隶属于 LYS Lab 研究团队原创发布,收录于项目 Web3-research-handbook(Web3 投研手册)。全文采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(CC BY-NC-ND 4.0) 协议共享。

    您可以在不修改内容、仅用于非商业用途的前提下自由转载和分享本书,但必须注明原作者与来源严禁擅自改编、删改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作者及 LYS Lab 保留未来以其他方式授权或商用的全部权利。

    推荐署名格式示例:

    本文原载于《Web3-research-handbook(Web3 投研手册)》,由 Peyton 编写,隶属 LYS Lab,遵循 CC BY-NC-ND 4.0 协议发布。协议链接: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  3. 免责声明 所有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、法律或其他实务建议。如书中引用第三方数据或接口,请以其官方文档为准。

最后更新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