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项目研报框架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我们分析认为,市面上的项目研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写作风格:
结构型:
作者通常有固定的分析框架,写作逻辑高度结构化。
内容组织清晰,便于阅读和复用。
叙事型:
行文以结论为核心,有选择性地组织分析内容。
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,详略得当。
混合型:
结合了结构型和叙事型的特点,根据具体需求调整风格。
上述的分类方式看起来很抽象,让我们举例如下:
请读者注意,此处出现的作品仅作为案例参考,并不代表这里出现的都是高质量的项目研报,也不意味着我们推荐模仿或学习其中的写作框架。要了解我们推荐的写作框架,请参见本文后一小节。
JUMPENG,世链投研资深研究员。华中科技大学金融硕士,7年的行业经验,擅长Layer1、DeFi、NFT、Layer2、Gamefi等领域,调研项目2000+,产出500多篇深度研报。
结构型研报的典型特点是行文逻辑高度固定,标题和段落内容几乎可以模板化。例如,JUMPENG的作品常采用这样的框架:
其写作框架如下:
我们可以再看看这位研究员其他的作品,例如
这一篇的写作框架是
再继续看看:
这篇的框架总结如下:
相信各位读者可以看出,以上三篇投研作品,其写作的基本框架和逻辑是相当套路化的,一二级标题基本一致。这类作品读起来就像在读公司财报,每个地方该写什么早就固定好了,不容随意更改。我们称这种风格的投研作品为“结构型”研报,就是看到了其中结构化的部分。
此外,我们认为这位作者的写作框架还有一定改进的空间,尚不是最好的学习案例。让我们先看看下一种写作风格的研报案例吧。
Monad 是一条高性能 EVM 区块链,通过并行处理优化 EVM 的执行效率,获得2024年度第二大笔融资额,由 Paradigm 领投,累计融资额达到2.44亿美金,且其原生生态项目也成功吸引了超千万美金的融资。
相比结构型研报,叙事型作品更加注重通过故事和情感吸引读者注意力。例如,以下两篇对 Monad 社区文化的分析文章,展现了较强的叙事性:
作者(JiaYi)从文化视角切入,对 Monad 的成功归因展开了详细分析。其“写作框架”大致如下:
这篇文章以社区赋权为主题,呈现了 Monad 在文化塑造上的独特策略:
对比总结
可以发现,以上两篇作品似乎并没有很明显的写作范式。这类叙事型研报的优势在于语言生动、故事性强,容易吸引读者深度阅读。然而,这种风格可能因分析结构较松散而显得逻辑性不足,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。
混合型研报既结合了结构型的严谨逻辑,又融入了叙事型的引人风格。例如:
标题结构化:通过清晰的小标题划分内容,便于读者快速定位关键信息。
内容叙事化:在核心分析部分加入故事性描述,使技术细节不显得枯燥。
这种风格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,尤其是希望既了解全貌又获取深度洞察的读者。
举例如下:
Peyton的第一份正式作品,完成度、严谨性方面还有许多不足,献丑了😅
这是我在写GoPlus研报时的框架:
再比如我这篇Lumoz的:
框架如下:
可以看到,两份作品写作范式大体上是一样的,首尾部分都是
仅其中的主体部分,我依据这两个项目核心的卖点(商业模式)调整了结构。
我们认为“叙事型”的研报的下限很低,上限也很高。表现为:
部分作品得出观点时缺乏明显逻辑支持,或是浮于表面,更像是在胡说八道;
部分作品蕴含作者独特的见解和思考,阅读体验极佳,做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出彩。
因此,我们更推荐初学者选定一个适合的写作框架练手,从“结构型”或是“混合型”研报入手。
该框架提出者:Treap, LYS Lab 联创
这些维度分别是:
维度
评估指标
技术维度
重大或独特的技术创新;白皮书是否有严谨的说明;可拓展性与泛化能力;安全审计与事故;Github仓库近半年的更新频率
产品维度
项目在做什么;用户体验;启动历时多久;竞品情况(是否同质化 或者fork另一个项目);区块链生态;Roadmap
团队维度
项目方是不是国人;团队成员(学历、经验、业内名声等);之前的成功项目;团队规模与成立时间;有没有圈内大佬或知名机构站台背书
财务维度
融资方(金主爸爸)牛不牛;目前的融资情况;商业模式
社区维度
社交媒体账号更新频率;社区共识;社群热度;主要发言者;社区成员的语言、国籍、地理位置等特征(国内人炒还是国外人)
经济模型维度
什么时候发币,有没有发币意愿;代币分配(特别是社区的分配比例);代币解锁(是否通胀或者导致过重的抛压);激励机制能否吸引大量LP、矿工;治理机制是否有效
市场维度
币价;筹码分布;近期走势;交易量或流动性
情绪维度
宏观经济近况;近期市场情绪;公共讨论区热度
操作维度
花费成本(包括机会成本);能否多开;预期多久能资金回笼
外生维度
除了前面的框架,有没有不落窠臼的潜在优势?拒绝偏见,保持开明的心态
讲解原视频参见以下链接:
我曾多次运用过此分析框架,完成了几份投研作品。这是我对该框架的一些个人看法:
优点:
多维思考,角度全面,容易上手;
同时融合了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。
缺点:
完整分析下来耗时较长;
维度太多也可能导致重点不够突出,不容易抓住主要矛盾。
以下是我应用了此框架完成的投研作品(不完全列举),可供各位读者参考。请读者注意,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完成十个维度的分析,而是突出了其中的几个维度,特别是产品维度、团队维度、财务维度、经济模型维度。
Mint Ventures是由深度投研驱动的加密投资机构,也是Web3领域的长期价值投资者。我们致力于找到关于区块链商业与赛道的独特洞察,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帮助优秀的Web3项目,与它们一起创造价值,共同推进WEB3发展。我们管理的风险基金横跨一二级市场,既会参与优秀早期项目的私募融资,也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。
Mint Ventures是在华语圈有不俗影响力的一二级基金。我们与之并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关系。但是我们研究认为,其下的投研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学习价值,在此推荐给各位。
相比十维分析法,Mint Ventures 框架更偏向于商业与投资逻辑。虽然他们团队的投研作品的写作风格并不固定,但是大体的框架还是有的,例如这篇
以及这一篇
和这一篇
还有近期的这一篇
现在来总结一下,相较于十维分析法,我们认为Mint Ventures的写作范式有这些特点:
轻技术、社区、情绪和操作,重业务/产品/商业模式、估值、经济模型和团队背景,这与他们的投资理念契合;
如果其中有特别重要的部分,甚至可以直接单拿出来写,作为一个一级标题。
以下是我依据这种思想完成的投研作品,供各位参考:
Gryphsis Academy 是一个教育中心,旨在让更多人能够接触 Web 3 和加密货币领域。它们提供全面而量身定制的课程,帮助学生成为加密世界中以数据为导向、以研究为重点的专业人士。
GA是一个Web3公益教育中心,也是在华语圈比较知名的了。我们同样与之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关系。他们的项目研报写作也是非常有特点的,可以表述如下:
以他们往期学员作品举例:
可以发现,GA的框架关注点基本上和Mint Ventures的一致,同样非常注重业务、估值、经济模型等等,但增加了发展历程和赛道分析,而且整体作品篇幅较长。
项目研报的写作风格因作者目标和受众需求而异。
结构型适合严谨的研究报告和投资决策支持。
叙事型更适合面向公众的推广与传播。
混合型则在严谨与吸引力之间取得平衡。
不同风格各有千秋,但优秀的研报不仅要风格鲜明,更需内容扎实、逻辑详实,这才是赢得读者信任的关键。
我们还给初学者者提供了几个值得模仿和学习的写作框架,特点总结如下:
十维分析法提供了全景式评估视角,适合全面审视项目,但耗时较长;
Mint Ventures 框架简洁高效,适合快速投资评估;
GA 框架可以认为是Mint Ventures 框架的拓展版,还会额外注重项目发展历程和所处赛道现状。
通过选择适合的分析框架,你可以快速上手研报写作,而真正的进步来自不断的实践与精进。
回忆你此前看过的研报,它们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呢?是否有很明显的写作框架呢?
作为读者和作者,你更喜欢写哪种风格的研报?为什么呢?
三个常见写作框架中,你更喜欢哪一个?你还觉得哪些研报的写作框架是值得模仿或学习的?能否举例说明?
选择你喜欢的写作框架,尝试对一个具体的Web3项目完成初步的分析。
再来看看这一篇同样对Monad的社区文化进行解析的文章: